moinitor_S

電腦螢幕必備知識!買螢幕前必讀!搞懂這幾點,你的眼睛會感謝你!

電腦螢幕你懂多少?我們準備了電腦必備知識

讓想換螢幕的你不會被專有名詞跟數據搞的眼花瞭亂

這種痛小編來幫你解決,用最清楚簡單的方式來解釋給你看

告訴你挑螢幕應該看這幾點!

 

 

#螢幕小知識:面板

挑對面板就買對一半了,市面面版主要有三種

1.VA:顏色鮮豔、對比度高,適合用在打遊戲、觀看影片體驗佳

2.IPS:色準較好、可視角度廣,適合作為設計或攝影修圖

3.TN:價格便宜,螢幕更新率最快,但顯色一般,大多作為辦公使用

更新:2025年的現在,IPS已經成為主流,因此也不需要特別在意了!

 

#螢幕小知識:更新率

市面上一般為60hz及144hz兩種,hz表示螢幕每秒鐘更新的頻率

一般螢幕使用60hz已足夠,若你對遊戲體驗要求較高就得選購144hz

不過小編也在此提醒,選購高更新率的螢幕必須搭配有該功能的顯示卡

這樣才有辦法實現這個功能

 

#螢幕小知識:解析度

長邊像素乘以短邊像素的總和,就是你的解析度數值

例如:(長)1920x(短)1080就是Full HD,市面常見的2K、4K都是一樣的邏輯

2025年更新:27″以內2K或1080P仍然足夠使用,32″以上建議4K。

 

#螢幕小知識:尺寸

尺寸就是螢幕大小,較常見的尺寸為24吋、37吋、32吋

尺寸不是越大越好,還得考慮你的桌面深度以及視距,才不會讓你有不好的觀看體驗

2025年更新:一般情況下27″足夠,32″會覺得有點大,但會慢慢習慣,再大就不建議當成電腦螢幕,除非有特殊需求。

 

#螢幕小知識:比例

目前的主流比例為16:9,不過近期因應消費者需求也多了21:9、32:9

而這些特殊比例的螢幕通常都是曲形的,以便使用者觀看

使用長型螢幕的話電競玩家可擁有更寬敞的視野、剪輯師可以有較大的編輯空間

 

#螢幕小知識:對比

螢幕畫面中的最亮到最黑的層次,這會有點攸關面板體質,例如IPS大約1000:1左右

而VA可以達到3000:1,依照各家廠商調教而有所不同,不過在這邊講的是原生對比

原生對比定義同一畫面中,同時顯示最白和最黑的顏色時,所測得的亮度比值。這個數值是螢幕面板本身最真實、最穩定的對比能力,反映了面板本身的硬體極限。

接下來要說明動態對比,常常會看見銷售通路上會有超高的對比數字,例如1000000:1這種誇張的數據

不過可別被廠商給騙了,因為各家測試的方式沒有特定標準,愛怎麼測就怎麼測

所以動態對比是不具有參考價值的務必以「原生對比度」為主要考量

 

#螢幕小知識:色彩深度

市面可見8bit以及10bit,牽涉到色彩的豐富程度,但如果只差1比特可說是天差地遠

例如8bit的色彩有1670萬色,10bit有10.7億色,差距是非常大的

2025年更新,直到現在想要購買10bit的螢幕依然需要破萬的價格,但是畫面給你艷麗程度是非常明顯的

 

#螢幕小知識:色域

目前常見的色域有Adobe RGB、sRGB、DCI-P3、BT2020

sRGB:日常通用標準。

Adobe RGB:專業攝影與平面設計。

DCI-P3:電影與影視內容。

BT.2020:未來的超高畫質和 HDR 影像標準。

2025年更新

一般使用者:選擇能覆蓋 100% sRGB 的螢幕就已經足夠,它能確保你在日常使用中看到準確的顏色。

專業創作者 (攝影師/設計師):考慮能覆蓋 99% 或 100% Adobe RGB 的螢幕。

影音愛好者或內容創作者 (電影/影片):選擇能覆蓋 95% 以上 DCI-P3 的螢幕,這能讓你在觀看或製作影片時獲得更好的色彩表現。

 

#螢幕小知識:像素密度與像素點距

這個是在說每一英吋包含多少像素,數值越高精緻度越好,會比較看不到螢幕的格點,市面上多為100ppi左右

有的螢幕則是會標示像素點距,代表像素之間的距離,數值越小畫面越精細,購買時數值最好小於0.35mm

 

#螢幕小知識:反應時間

一般市售數值大約在5ms為一個標準,更快的反應其實眼睛也跟不上

如果常常有玩電玩的需求千萬不要高於6ms,不然這會導致畫面有殘影

ms 在電腦螢幕領域指的是 毫秒 (millisecond),也就是 千分之一秒

1ms = 0.001 秒 、 5ms = 0.005 秒

2025年的現在,追求1ms已經很常見了

如果你是休閒玩家,偶爾玩玩遊戲,5ms 左右的反應時間就足夠了。但如果你是追求極致體驗的電競玩家,建議選擇1ms 的螢幕,才能獲得最流暢、最清晰的遊戲畫面。

Asus VP278H 27" 1ms (Analog+2xHDMI) Full HD Monitör Fiyatı

 

#螢幕小知識:亮度

大多數的螢幕為250nit-350nit左右,這亮度已經幾乎可以達到日用的所有需求

數值有時也會看到cd/m2為單位,不過它與nit的數值是一樣的,所以沒有差別

#螢幕小知識:護眼

螢幕護眼技術目前並沒有一套國際或業界統一的標準,因此各家廠商在宣傳時,會使用不同的名稱和技術規格,我們很難直接進行比較。但選擇大廠或是經過特定機構(如德國萊茵 TÜV)的認證通常不會有問題

個人私心推薦BENQ,台灣專門製作螢幕的廠商,對於顏色、護眼、需求定位都有很好的產品選擇

低藍光 (Low Blue Light):透過減少螢幕發出的有害藍光,來降低眼睛疲勞和不適感。

不閃頻 (Flicker-Free):消除螢幕因亮度調節產生的頻繁閃爍,避免造成眼睛肌肉疲勞。

抗眩光 (Anti-Glare):減少螢幕表面的環境光線反射,提升觀看舒適度。

自動光感應 (Ambient Light Sensor):依據周圍環境亮度自動調整螢幕亮度,讓眼睛隨時保持在最佳觀看狀態。

 

#結語:

原本文章是在2021年寫的,現在2025年更新時有感科技的進步…

另外現在其實大家問AI就可以了吧…嘆氣~😩

以上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,相信以後再也不需要怕那些曾經令你霧煞煞的資訊了

可以更清楚你需要的技術,未來採購新螢幕能夠更符合日常使用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